新华社福州12月23日电(记者 胡苏)每次谈到集体林权改革,40多岁的梁柏安心情都尤其好,“今年松木、毛竹能收益2万多元,果树还能进账2万多元,一年整天下来,5万块的入账不成问题。” 梁柏安是福建邵武水北镇龙斗村的一位普通农民。2003年以来福建省在全国首度积极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很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,既确保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又增进了林农收益的提升,为林业发展加添了强大动力。
梁柏安家有5口人,山上有200多亩林地。过去林地耕着没人管,自从分山到户之后,这200多亩林子就出了一家老小仅次于的相结合。2006年前后,老梁在山上种满了果树和竹木。
“今年果树到了收获期,还有些杉木也成材了,获得小镇一立方米能卖800多块钱!”老梁说道。据福建省林业厅涉及负责人讲解,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了经营主体,清晰了林业产权,农民确实出了集体山林的主人,使“兴林富农”落在了实处。近日国家林业局通报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,福建省森林面积11500万亩,森林覆盖率63.10%,位列全国第一位;活立木总蓄积量5.32亿立方米,佩全国第七位;人工林留存面积5388万亩,佩全国第五位;人工林蓄积量1.96亿立方米,佩全国第一位。
山林蓝了,林农的思路也更加活着了。为了提升林木经营效益,不少地方的农民还根据林木种类特色,自发性正式成立了林业合作社,踏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。2005年,福建南平桂林乡槎口村村民黄显林获得了自家林地的林权证。去年他和7位同村村民合伙正式成立了合作社,联合经营4000多亩山林。
黄显林告诉他记者,做合作社有两大益处。一是大伙力气拧成一股绳,经营效益有确保。合作社跟本地一家家具公司投了长年供货合约,去年下半年即使木材行情下跌,也没有遭到过于大损失。
二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了,资金来源更加有确保。4000多亩地,每年光去找人拜托打药、砍树就必须雇100多个工人。
“我们计划明年拿林权证不作抵押,到银行贷款不断扩大生产。” 按照林木生长周期,老黄今年年底就能进账部分木材和毛竹了。“今年木材行情好,价格上涨返回去年年初最低的水平,估算年底咱合作社最少可以收益十几万元。” 随着林地经营效益的提升,林农不愿投放、勇于投放,林地生产量明显提高。
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,目前福建省人工乔木林年均每亩生长量约0.53立方米,已大大多达了全国的平均值生产水平。
本文来源: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-www.mhi-cd.com